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

[复制链接]
阿阳937 发表于 2023-2-28 08: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ntroduction to lens design with ZEMAX 的第四章翻译
作者:Joseph M.Geary
<hr/>4.1 引言
通过ZEMAX软件的菜单操作Analysis->Calculation->Ray Trace,可以打开光线追迹功能,在其Ray Trace菜单的Settings选项进行相关设置,可以追迹某单根光线在光学表面的高度和入射角度。通过此功能可以得到两个数据表格:上面表格中给出的是真实光线(Real Ray)追迹结果;下面表格中给出的是近轴光线(Paraxial Ray)追迹结果。本章中,我们聚焦于近轴表格数据的计算方式,并解释近轴光线的概念。
本书中,多数设计都从一个薄透镜开始,这些薄透镜数据利用近轴光线追迹公式( Paraxial Ray Trace Equations,PRTE)通过手工计算一阶参数得到。近轴光线计算相对容易,真实光线计算则比较复杂,所以一般用计算机计算真实光线数据。近轴光线追迹虽然是一种近似计算,但是计算结果却非常有用:通过近轴计算,可以得到焦距、后焦距、F数、放大率、主平面位置、光瞳位置以及像面位置等。更进一步,近轴光线计算得到的光学表面高度和角度可以用来计算得到赛德尔像差。
4.2近轴光线追迹公式
近轴光线追迹公式是两个线性公式,如下所示: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1.jpg
其中u = tan U、u' = tan U',φ是光焦度。
第1个公式用来计算光线弯曲(4.5节将给出项详细推导),第2个公式用来计算光线在接下来的光学表面(或其它感兴趣的平面)的交点高度,以进行表面高度的转换。图4.1和图4.2给出两个公式的具体含义,包括公式中各个符号的含义。
以一个光焦度为0.05的薄光学元件为例,我们追迹轴上一点,此物点距离透镜为25单位,在光学元件上的入射高度为5单位,如图4.3所示。
首先使用4.2式得到在光学表面的入射角。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2.jpg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3.jpg
接下来使用4.1式计算整个光学元件产生的弯曲。本例中,由于为薄透镜且放置于空气中,故有n' = n = 1。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4.jpg
最后,再次使用4.2式得到轴上真实像面的近轴位置。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5.jpg
由于采用的是近轴光线追迹,方程为线性方程,所以由这个点发出的任意光线在光学元件上的任意焦点高度,都有相同的像面距离。如图4.4所示。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6.jpg

图4.1 有光焦度光学表面的光线弯曲 图4.2 下一表面的光线转换示意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7.jpg

图4.3 薄透镜的PRTE公式示例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8.jpg

图4.4 所有近轴光线都聚焦于像面上一点

4.3 高斯透镜公式
下面推导一个用来描述物和像共轭关系的公式-高斯公式,这个基础公式在高中物理时学习过。
重新整理4.1式,得到: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9.jpg
再次参看图4.4,注意到u = -y/l,u' = -y/l',并根据符号规则(参见第三章图3.1),u为正,y为正,l为负;u'为负,y为正,l'为负。
将以上关系带入第一个公式,得到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10.jpg
两边同除以y,得到: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11.jpg
上式就是利用近轴光线追迹公式推导得到的高斯公式。同时注意根据符号规则,图4.4中的l为负。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12.jpg

图4.5 真实三透镜系统(库克镜头) 图4.6 近轴光线下的三透镜系统

4.4近轴光学下的透镜形状
图4.5给出库克三片式透镜系统,这个我们在后面章节中进行设计。但是,在近轴光学中,库克镜头的形状如图4.5所示。其中所有的尺寸都相等,包括透镜孔径、轴上厚度、轴上间隔等,曲率表面被替换成带有光焦度的平面,所以可以弯曲光线。
光焦度的公式如下所示: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13.jpg
其中n'表面右侧折射率,n是左侧折射率,C是表面曲率(C=1/R)。
真实透镜的所有一阶参数可以通过近轴系统和近轴光线公式计算得到。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14.jpg

图4.7光学表面的实际光线追迹:a.典型y高示意图;b.近轴y高示意图

4.5 近轴表面光焦度
考虑图4.7a所示的光学折射表面,光线与光学表面相交于高度y,并发生光线折射,产生光线弯曲。在光线和光学表面的交点,也给出了光学表面的法线和一条平行于光轴的虚线,以及光线角度(U和U' )和入射角折射角(I和I') 等。假设光线交点向下移动不断靠近光轴到一定程度后(极限逼近的思想),如果放大比例观察,可以得到如图4.7b所示的样子。使用图4.7b和一些数学知识(主要是三角数学),我们可以得到式4.4.
接下来推导α的表达式,从图4.7b可以得到: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15.jpg
然后将入射角和折射角表示为α和光线角度(U和U' )的表达式: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16.jpg
接下来写出小角度条件下的菲涅尔定律: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17.jpg
将式4.6带入式4.7中,并整理得到: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18.jpg
带入式4.5中,有: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19.jpg
这是近轴光线弯曲公式,其中 [(n' - n)C] = φ,表示的是单个折射表面的光焦度。
4.6 其它重要的光焦度公式
4.6.1 单片反射表面
将式4.4中的n' = -n,得到反射镜的光焦度公式如下: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20.jpg
如果在空气中,n=1,则有: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21.jpg
4.6.2 两片式系统
考虑如图4.8所示的两片式系统的近轴光线追迹。首先使用PRTE,从第一片光学元件开始计算光线弯曲,有如下公式: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22.jpg
然后,使用PRTE2计算得到第二面的光线高度,公式如下: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23.jpg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24.jpg

图4.8 双元件系统的近轴光线追迹

采用PRTE1公式,计算得到第二表面的光线弯曲: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25.jpg
将式4.13代入4.14,得到: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26.jpg
将式4.12代入式4.15,得到: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27.jpg

如图4.9所示,我们反向延长最后元件的出射光线和最开始的入射光线相交,所在的位置就是后主面。后主面到像面的距离就是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 EFL)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28.jpg

将式4.16和式4.17建立等式,并消去y':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29.jpg

这里φ是两个光学元件的系统光焦度。
如图4.10所示,公式4.18有广泛的应用,可以被用来计算厚透镜、分离双透镜以及两反射镜系统的光焦度。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30.jpg

图4.9 双元件近轴系统的有效焦距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31.jpg

图4.10 双元件系统的一些实际应用

4.6.3 薄透镜
对于薄透镜,式4.18中的厚度t为0,光焦度公式变为如下: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32.jpg
然后将单个折射面的光焦度公式代入φ1和φ2,有: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33.jpg
整理后得到: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34.jpg
如果透镜在空气中,则有: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35.jpg
式4.22就是著名的“透镜加工公式”。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36.jpg

图4.11 后主面和透镜定点的距离

4.7双元件系统的主面位置
图4.9给出双元件近轴透镜系统的反向光线追迹法得到后主面,以及后主面到像面的距离为有效焦距。现在推导出后主面和第二透镜定点轴上距离表达式,如图4.11所示。
首先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可以得到一个等式: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37.jpg

等式交叉相乘,解出δ':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38.jpg

利用PRTE2式替代y2: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39.jpg

利用PRTE1式替代u2: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40.jpg
得到: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41.jpg
同样注意到如下关系: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42.jpg
其中BFD为后焦面。
对应的,首元件和前焦面的距离公式如下: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43.jpg
4.8放大率
对于有限距离的物面和像面,放大率定义为像面高度和物面高度之比值,如图4.12所示。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44.jpg
由于h'为负,所以放大率将会是负值: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45.jpg
同样,放大率也有如下表达式: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46.jpg
由于l为负,所以放大率为负。

第四章 近轴光学(译)-47.jpg

图4.12 放大率相关参数

翻译:王庆丰
光学设计导论-知乎专栏
仅做学习交流使用,谢绝商业转载。
保留翻译后文章的所有权利。
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楼主

新手上路
  • 主题

    3
  • 回答

    3
  • 积分

    3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访问手机版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