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透镜分裂”方法的实际应用:斐索干涉仪的传播球(Transmission spheres in Fizeau interferometry)。 设计一个出瞳直径4’’,f/7.8 的传播球,视场角0度,材料为BK7玻璃,其折射率为1.5168,工作波长0.6328微米。各镜片厚度均为0.5’’,间隔为0.2’’。用多个镜片(通过透镜分裂)达到衍射极限性能,即点列图必须在艾里斑里面。 要求如下: a.使用SPHA操作数优化轴上球差; b.在球差降低后,用N解优化最后一面的半径; c.用RAID操作数监视最后一面的入射角度; (参考《透镜设计导论》第九章课后习题)
设计流程: 按照透镜分裂成三个透镜设计 出瞳直径为4’’=101.6mm,f/7.8,则得焦距为792.48mm。 在轴上,波长0.6328um,使用BK7玻璃,透镜厚度为0.5’’=12.7mm;透镜间距为0.5’’=5.08mm。 用薄透镜光焦度公式,计算初始曲率半径。 R1=2*(n-1)/φi=2*(1.5168-1)/(1/792.48/3)=2457.32=-R2=R3=-R4=R5=-R6 将以上的各个参数输入到ZEMAX的LDE中,如下图: 评价函数设置:EFFL,目标值792.48mm,权重30;SPHA,目标值为0,权重1。半径都设为变量。这种优化设置结果,在指定厚度下尽量满足EFL要求,并弯曲透镜最小化球差。
另,增加3个RAID操作数,Px分别设置为-1,0和1,用来监视最后一面(即IMA面)的入射角度。如下图所示。 优化结果如下图:
此时,EFL=792.480605mm,光瞳球差W040=0.2653λ。 从上图可以看出,光斑在艾里斑里面,达到了衍射极限。
选择第6面的曲率半径,选择N解(即Marginal RayNormal,N解可以使光线从最后面的法线方向射出),如下图所示。 再重新优化一次 此时,EFL=792.480702mm,光瞳球差W040=0.2856λ。 再次查看点列图,光斑在艾里斑里面,达到了衍射极限。 打开MFE,查看RAID的值,在Px=-1,0和1的值分别是3.675度,0度和3.675度。(注意,该值是角度,不是弧度) 查看Ray Fan和OPD Fan,如下图。
补充资料:斐索干涉仪(Fizeau interferometry) 斐索干涉仪是评价像质的一种标准工具。 下图是斐索干涉仪的基本构造。 激光源分别经过显微物镜和小洞,这个小洞位于准直透镜的焦点处。在小洞和透镜之间是一个分光镜(Beam-splitter)。准直光束接着射到小楔角的玻璃板,这是干涉仪的关键元件。在靠近准直物镜的那一面很平整,第二个面特别平整,PV(peak to valley)值为λ/20或更好,这一面为参考面,反射部分准直光,剩余的准直光接着照射待测光学面,反射回来的光包含了待测光学系统的缺陷信息,这两束光就在干涉仪内重合。分光镜把干涉光射到接收面(胶卷或CCD),观测人员可以通过中间透镜,观察到清晰的干涉条纹。 例如,待测目标是一个玻璃面,假设待测面有一个凹陷,如下图所示。从干涉仪出来的平面波入射到待测面,然后反射回干涉仪。注意,反射区域中待测面的波面误差加倍了。此缺陷波面与反射波发生干涉后,在接收面成像。 下图是干涉条纹的例子,每个条纹就像地图中的等高线,而参考面高度是以波长衡量的,每个条纹的高度差是一个波长。
下图是用于检测透镜的装置。 其中用到了传播球,这是一种特别正光焦度的透镜,光线从最后一面(参考面)法线方向射出,。待测透镜对准检测光束,其焦点与传播球的焦点重合。从待测透镜射出的准直光线,还需要一个参考平面将光线反射回来。(有多种F数的传播球,其要求与待测透镜相匹配或过度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