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课堂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ZEMAX光学设计实例(105)---目镜与显微物镜的续接(160X显微镜系统)

2021-12-20 10:58| 发布者:Davis| 查看:1031| 评论:0|原作者: 小小光08

摘要:本文介绍了使用ZEMAX进行光学设计的实例,主要涉及目镜和显微物镜的续接,以及相关参数如物镜光阑、入瞳距等的计算和优化。同时也介绍了如何加入棱镜等效平板来改变光路方向。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像差问题,但一些操作不能在Non-Sequential状态下完成。

 

导论:

目镜不能独立工作,总是和显微物镜或望远物镜结合工作。

 

上图是16X艾尔弗目镜和10X李斯特显微物镜构成的160X显微镜系统的示意图。

物镜光阑就是系统的孔径光阑,一般位于物镜后部,它通过目镜反向成像,形成系统的入瞳。

目镜的后焦面与物镜的像面重合,标本首先经由物镜放大10倍于目镜焦面上,通过目镜再放大16倍形成虚像。目镜焦面上通常还有一个视场光阑,限定了目镜视场的同时,也限制了物镜视场大小。

常规显微镜目镜像面直径为15~20mm,对应的标本视场直径为1.5~2.0mm。

通常还会用一个半五角棱镜(half-penta prism)使目镜呈45°倾斜,以便观察。

设计指标:

16X艾尔弗目镜和10X李斯特显微物镜的技术指标如下表:

 

10X 李斯特显微物镜的技术指标

指标

数值

f`

15.60mm

2y

15.20mm

共轭距

185.00mm

NA

0.24

β

-10.00

DT/%

-0.22

 

16X 艾尔弗目镜的技术指标

指标

数值

f`

15.74mm

2ω/°

70.00

Lp

11.60mm

d(入瞳直径)

3.10mm

F

5.1

Φ(2y`)

22.00mm

ρ

0.74

光阑在物镜第一面。注意物镜的像面直径2y`和目镜的后焦面Φ一致。一般选择原则是,目镜的后焦面直径应大于或等于物镜像面直径,即Φ≥2y`,也就是说,选择原则是以物镜为主,必要时更换目镜。

 

设计流程:

(1) 调出10X李斯特显微物镜的数据

LDE如下图:

(2) 修订孔径和视场

孔径类型需改为“Image Space F/#”,并设置为2.08。

“Field Type”改为“Paraxial Image Height”,最大视场为0.9mm,0.7视场为0.63mm,如下图:


(3) 添加16X艾尔弗目镜

将16X艾尔弗目镜的LDE数据复制到10X李斯特显微物镜之前,并令T0=inf。

此时的LDE,如下图:


在ZEMAX中,有一个Ray Aiming(光线瞄准)的功能,一般是off状态,在长系统中,可以令Ray aiming=Paraxial或Real,就可以保证经过入瞳的主光线从光阑中心通过,避免光线溢出。

此时,在这个系统中实际存在两套成像系统:一套为无限远的光束通过入瞳、目镜、光阑和物镜成像在标本上,物镜和目镜分别独立校正了像差;另一套是光阑成像,即物镜上的光阑反向通过目镜形成入瞳,这个成像过程并没有进行优化,可能存在像差,称为“光阑像差”,也就是说,通过入瞳的光束并未完整地通过真正的光阑。

由若干个部件构成的较长系统,或主光线角度很大的广角系统,光阑像差往往影响设计,在非常精密的系统设计中,优化像差系统时要兼顾光阑像差。

(4) 160X显微镜系统的初始结构

经过以上的操作,就可以得到160X显微镜系统的初始结构。

2D Layout


这样,目镜和显微物镜的续接可以初步得到一个比较正确的显微镜系统了。

此时,入瞳距Lp≈10.8mm,与原目镜参数不同(11.6mm),这是因为物镜的光阑(也就是系统光阑)经过目镜的像和目镜原来的入瞳位置不一致。

入瞳直径计算如下:

上式中,NA为物镜的数值孔径,即u`;β为物镜倍率;f`E为目镜焦距。

此时的点列图,如下图:


从点列图看出,目镜和物镜的简单合成对最终弥散斑大小的影响比较小。

查看畸变,如下图:



系统的畸变DT约为-1.2%,并不太大。畸变是由目镜和物镜共同决定。

一般而言,显微物镜为小视场成像系统,畸变并不大,系统的畸变主要由目镜贡献。

由于显微镜大都用于观察标本,对畸变要求不高。但是如果显微镜用于测量,那就要选用小畸变的目镜,必要时将目镜和物镜合成后再修改目镜参数来减小畸变。

 

(5) 加入棱镜等效平板

为了改变光路的方向或“转像”,常常需要加入反射棱镜。

在显微镜系统中,常常加入一个半五角棱镜。棱镜的材料通常为K9,其入射面(靠近目镜的面)为40mm×40mm的正方形,边长D=40mm,棱镜内轴上光线的长度为

在设计时,用一个K9(H-K9L)材料的平板来等效半五角棱镜,它对应空气中的光路长度为

在系统中的合适位置加入厚度为L的平板,相当于空气中的长度L0

物镜的T0(=156.552mm)减去L0的长度,再合理分配到L1和L2中去,如下图所示:

取L1=20mm,则L2=156.552-45.04-20=91.512mm。

此时的LDE,如下图:


第9-11行为新插入的等效平板。

由于光束的孔径小很小,在加入等效平板后像差变化不大。必要时,需要带着棱镜等效平板修正系统的像差。

注意的是,所有的优化尽量在等效平板的情况下完成,因为一些操作在Non-Sequential状态下是不能使用的。

再次查看点列图,如下图:



从上图看出,加入等效平板后,弥散斑大小的变化也很小。

(6) 运用Non-Sequential操作加入棱镜

为了更准确地显示,运用Non-Sequential操作插入半五角棱镜。

1)设置坐标轴:

半五角棱镜的坐标变换,如下图:


原点O位于棱镜第一面的光线入射处,坐标(y,z)=(0,0);入射面为正方形,边长为D,可以算出出射点A的坐标为


2)在LDE中插入Non-Sequential行

在目镜后插入Non-Sequential行,相关参数设置如下:

Non-Sequential的设置中,引出端口(Draw Ports?)为3,出口x坐标(Exit Loc X)、出口y坐标(ExitLoc Y)、出口z坐标(Exit Loc Z)表示的是A`的坐标,该点位于A近旁棱镜外,即ExitLoc Y略小于yA,Exit LocZ略大于zA

Exit Tilt表示的是棱镜引起坐标轴的旋转。

在Non-Sequential ComponentEditor里设置半五角棱镜的参数,如下图:

Object Type(物体类型)选Polygon(多面体),在“Object Properties”中的“Data File”选择“Half-penta.POB”,如下图:

Scale(缩放尺寸),即入射面尺寸为D/2=20。

查看3D Layout,如下图:


 

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半五角棱镜的显微镜系统所形成的还是倒像,也就是说,使用半五角棱镜虽然使观察方向旋转了45°,但不能补偿显微物镜形成的倒像。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访问手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