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p是一种算符,H就是氢的符号,所以pH其实就是氢离子浓度换算后得到的一个数字。数字越小,代表浓度越高。pH试纸可以产生不同的颜色,pH值小的时候,它是红的,大的时候,就是蓝的。这样就能知道物质的酸碱性了。 臭氧是一种由三个氧原子构成的分子,它可以吸收紫外线。地球的上空有一层很薄的臭氧,是在阳光照射之下自然产生的,距离人类的生活区域很远。它平均只有几毫米厚,但就是它阻挡了太阳光里大多数紫外线,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要不然,包括人类在内,都会被紫外线伤害,增加癌症发病率。
 单胺氧化酶的作用,是降解大脑中传递神经信号的化学物质,比如多巴胺。多巴胺就是大脑里神经细胞用来传递信息的一种化学物质。它很特别,决定了我们的“冲劲”。
 我们一出生,一睁开双眼,大脑就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用眼睛去学习看到的世界了。外界的信息通过眼睛转化成电信号进入大脑,激活了神经元里的基因表达,生产出来的蛋白质被输送到突触上,发出更强的信号,然后建立起一个成熟的神经网络。长大以后,这个成熟的神经网络才能去继续识别我们看见的万事万物。如果一出生,眼睛就被蒙上,没有外界信息输入的神经元,就无法运用可塑性开动基因表达,突触也就无法增强,这个视觉需要的神经元网络就建立不起来了。 1、0.3~1.155μm,包括部分紫外光、全部可见光和部分近红外,即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这一波段是摄影成像的最佳波段,也是许多卫星遥感器扫描成像的常用波段。比如,Landsat卫星的TM的1~4波段;SPOT卫星的HRV波段等。其中:0.3~0.4μm,透过率约为70%;0.4~0.7μm,透过率大于95%;0.7~1.1μm,透过率约为80%。2、1.4~1.9μm,近红外窗口,透过率为60%~95%,其中1.55~1.75μm透过率较高。该波段在白天日照条件好的时候扫描成像常用这些波段。比如,TM的5、7b波段等用以探测植物含水量以及云、雪或用于地质制图等。3、2.0~2.5μm,近红外窗口,透过率约80%。4、3.5~5.0μm,中红外窗口,透过率为60%~70%。该波段物体的热辐射较强。这一区间除了地面物体反射太阳辐射外,地面物体自身也有长波辐射。比如,NOVV卫星的AVHRR遥感器用3.55~3.93μm探测海面温度,获得昼夜云图。5、8.0~14.0μm,热红外窗口,透过率约80%。主要来自物体热辐射的能量,适于夜间成像,测量探测目标的地物温度。6、1.0~1.8mm,微波窗口,透过率约35%~40%。7、2.0~5.0mm,微波窗口,透过率约50%~70%。8、8.0~1000.0mm,微波窗口,透过率约100%。由于微波具有穿云透雾的特性,因此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工作特点。而且由前面的被动遥感波段过渡到微波的主动遥感波段。 叶绿素为什么要吸收红光呢?是因为它吸收了这个波长的光后,分子就会处于激发态。那叶绿素是怎么促成光合作用的呢?因为激发态的分子提供了能量,让光合作用得以进行。我们可以把叶绿素看成一个充电电池。太阳光照射过来的时候,它就开始充电。当然,充电也有门槛,这个门槛就是只能吸收红光,其他光吸收不了。这就解释了,叶绿素为什么是绿色。充完电以后,电池把能量转化成电能,就相当于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了。

主要的夫琅和费谱线和对应的元素列在下表: 夫琅和费谱线中的C-、F-、G'-、和h- 线对应于氢原子巴耳末系的α、β、γ、和δ线,D1和D2线是著名的“钠双线”,中心波长是(589.29 nm)以字母"D"标示的589.29 nm。 注意在一些谱线的字母有分歧,这是夫琅和费谱线中的d-线,可能对应于铁的蓝色谱线466.814 nm或是氦3(D3)的黄色谱线587.5618nm;相似的还有e-线,既对应于汞(水银),也对应于铁。为了解决在使用上出现的二义性,对模拟两可的夫琅和费谱线会指明对应的元素(也就是汞e-线或铁e-线)。 由于夫琅和费谱线的波长都已经明确的被定义,所以常被用作说明光学材料的折射率和散射特性。 夫琅和费谱线也是著名的吸收谱线,因而整个太阳吸收光谱常被称为“夫琅和费光谱”。
液晶显示器的结构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