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 蔡司三焦点人工晶状体光学设计原理 自1949年Sir. Ridley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经过70年的科技迅猛发展,人工晶状体设计也推陈出新。非球面、散光矫正、多焦点、可调节型人工晶状体各领风骚,而蔡司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是目前最为先进的一种人工晶状体,它采用了特殊的光学设计,为改善白内障、老视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提供了优质解决方案。在此,小编特邀请来自上海爱尔眼科医院的陈旭教授为大家讲解蔡司三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光学设计原理。 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晚期,由两部分光学元件构成,一部分是传统的单焦点折射平台,另一部分是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灵魂所在——衍射阶梯元件,主要包括:衍射阶梯的宽度、高度、数量。这些决定了一款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光学性能。 衍射阶梯宽度决定了该衍射环的环形面积,也决定了经过衍射光栅后,入射光波所形成次波(1阶,2阶等)焦点的不同大小。阶梯宽度较大时,次波的焦点相对远,即附加的屈光力小;阶梯宽度较小时,次波的焦点相对近,即附加的屈光力较大。而远焦点是由光学部中央区域、单焦点平台以及各次波的0阶光波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就是单焦点平台加上中央区域的屈光力。 图2:不同宽度的衍射阶梯决定不同光线的屈光力及近焦点 不同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所具有的附加度数如+1.66D,+2.5D,+3.0D,+3.33D,+3.5D,+4.0D均是由各自的衍射阶梯宽度决定的,衍射阶梯的宽度随着屈光附加度数的增加而减少。由于+1.66D的阶梯宽度基本上相当于+3.33D的两倍,因此蔡司公司通过特殊设计获得了三焦点人工晶状体AT LISA tri 839MP的中近焦点。 图3:蔡司三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中近附加屈光力设计 衍射阶梯高度决定了次波的能量分配。阶梯的高度不同,使得光线经过不同衍射阶梯结构后光程不同,次波之间的光程差变化,从而导致光波的相位差变化。所以,调节阶梯的高度可以控制光能量的分配。 高度越高,分配给近的光线比例越多,高度越低,分配给远的光线比例越多。同时,入射光线将能量分配给不同阶次的次波比例也不同,主要部分能量都给与0阶、1阶、2阶(依次递减),其他阶次的光波能量非常少,另有部分光能在分配的时候会损失。因此,对于0阶、1阶、2阶的光能充分协调利用也是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设计关键。蔡司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正是充分利用0阶、1阶、2阶形成焦点。 图4:衍射阶梯高度与光程差 目前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衍射阶梯设计有等高与渐近两种设计。等高设计的人工晶状体光能分布不随瞳孔改变而变化;不等高设计又称渐近衍射设计(中央部分衍射阶梯高,而周边衍射阶梯低),该类型的人工晶状体近焦点光能分布在小瞳孔时要比大瞳孔多,因此在大瞳孔状态时(如暗光中)看近的光能不足导致近视力会差。 图5:衍射阶梯高度决定不同阶次光线的能量分布比例 蔡司三焦点人工晶状体近焦点的衍射光栅在4.34mm光学区内等高设计,使得在无论明暗环境中看近的光能均一,保证了近视力。同时考虑到在暗光环境中看近的需求,在全光学面内设计了近焦点的衍射环,保证了近距离的光能。而4.34-6.00mm区域移除了中距离衍射环,将分配到中焦点的光能给了远焦点,使得远焦点的光能提高,满足了暗光下视远需求。此外,通过良好的设计技术及全面考虑,蔡司三焦点人工晶状体光能分配为50:20:30(远:中:近),既保证了暗光下的视觉亮度,同时也有效降低了光晕的强度。 图6:蔡司三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全光学面等高衍射设计与光能分布 而其他多焦点人工晶状体,采取了渐近衍射的设计,近焦点的光能在出了衍射区域之外就急剧下降,导致暗光大瞳孔状态下的近焦点光能不足。加之衍射区域仅仅占光学部中央区域,到周边部衍射环消失,变成单焦点,光能全部给了远焦点,因此一旦瞳孔大,近视力会比较差。 图7:其他品牌的部分光学面渐近衍射设计及光能分布 由于衍射环的宽度是受附加屈光力大小的需求决定的。在同样的附加屈光度人工晶状体中,如果想做成全光学面衍射的设计,必定会增加衍射环的数目。然而,一旦衍射环数目过多,必然会导致一些光学干扰事件增加,尤其是眩光影响。蔡司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是同类产品中衍射环数量最多的人工晶状体,但是临床上的眩光事件发生较少。这得益于蔡司LISA平台的平滑微相位专利技术,最大程度减少了光线的散射从而减少眩光的发生。 蔡司三焦点人工晶状体AT LISA tri 839MP通过全光学面的等高衍射阶梯,不同光学区域的不同宽度的衍射阶梯组合,联合平滑微相位技术设计出非瞳孔依赖、光学不良事件少的新型屈光型三焦点人工晶状体,为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及老视矫正手术术后优质视觉质量保驾护航! 陈旭 |